學詩使人“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惜花之情中,平添瞭許多人生感慨。“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人們登樓觀景時,自然流露出豪邁俊爽的哲理詩情。“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不管人生道路多麼坎坷,也依然信念堅定、志存高遠、勇於擔當、樂觀進取。

“春花秋月何時瞭,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如煙往事的美麗哀愁裡,依然透射出高潔理想的光芒。人們兒時的吟誦,長大後仍舊記憶猶新,而且歷久彌新。這就是國學寶庫中古典詩歌藝術的特殊魅力。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人自古崇尚“詩意地棲居”,詩歌的傳統悠久、豐厚而魅力無窮。可以說,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詩的品賞與詩的創作,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生體驗。

中國也是一個具有豐厚詩教傳統的國度。不同於西哲柏拉圖極端鄙視詩人並將其逐出理想國之舉,中國儒傢政治文化倒是特別重視詩人的創作努力,且極力強調詩歌有其不可取代的教化作用。

詩教傳統源自儒傢文化,經由歷代儒傢經典作傢的解讀,借助統治階級為構建主流意識形態及核心價值體系的現實需要而大力倡導,不斷獲取長足發展的生命活力。

“詩教”一詞,初見於儒傢經典《禮記·經解》篇,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其基本觀點是強調文藝應該為而且可以為國傢的政治教化服務,甚至能夠有效地為人的靜電機推薦修身養性而達致道德完善服務。因此,所謂“詩教”,不過是以詩歌(文藝)形式來對人進行教化的約稱,是一種特殊方式的以文化人的國傢德治教育活動。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詩言志”是詩教源頭的理論闡釋。先秦時代的諸侯卿大夫,在交往中“必稱詩以諭其志”。春秋戰國時代,“賦詩言志”已經成為人們進行政治、軍事、外交活動時必須熟練掌握的一種工具與手段。

詩教的核心概念還有“盡美盡善”說、“思無邪”說以及“興觀群怨”說等。

“溫柔敦厚”也是詩靜電機教傳統中對詩歌創作規范的描述。它規定怨刺必須“溫柔敦厚”,強調“發乎情止乎禮義”“怨而不怒”等。

明志言情乃為詩。關於“詩言志”還是“詩緣情”,一直都存在分歧。表面上看,儒傢詩教傳統隻重言志教化,排斥情感的酣暢表達;實際上,孔子詩教思想中也有講求情志統一、以情明志、以文達意的積極主張。漢儒經典《禮記·樂記》和《毛詩大序》,明確提出美刺諫諷說,完整闡述“六義”(風、雅、頌、賦、比、興)的真諦,將情與志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肯定瞭文藝的抒情性特質。

宋代朱熹主張遵循道統,弘揚“詩言志”理念,旨在建構“文道一貫”的“文統”。但他不同於二程所說的“作文害道”“學詩妨事”,反倒強調詩文創作的合理性,認為在充分體現義理的前提下,其文詞愈美愈好。他正是以自身的理學功力和詩文創作實績,創造性地傳承瞭儒傢詩教主旨,極大地豐富瞭詩教傳統的內涵,延續並拓展瞭詩教的影響力。

清初王夫之主張“言志”與“緣情”的有機結合。他強調發揮“興觀群怨”的功用,肯定“以意為主”,提倡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他對詩歌藝術方法所進行的廣泛而深刻的探討,大大提升瞭詩教傳統中審美抒情的比重。

清代沈德潛特別強調詩歌的道德教化作用,在提倡“溫柔敦厚”為主旨的儒傢詩教的同時,而又主張追求詩歌藝術的“格調”之美。他極力提倡學習唐詩,註重研習詩歌本身的藝術規律,這就大大抵消瞭詩教傳統實施中情志分離的流弊,使得“關乎教化、溫柔敦厚、吟詠性情、比興連類”成為正統儒傢詩論的四大基本觀點。其中的“關乎教化”與“吟詠性情”,可稱是儒傢詩教傳統的兩大支柱。

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代社會在官德培養與相關制度設計中,特別註意詩教傳統功能的發揮。作為個體的官員乃至君王,也把詩情的涵養當作須臾不可或缺的修為和人生功課。

古代詩教傳統能否進行現代轉型,使之服務於當代文藝發展與文化建設事業?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上述歷代經典作傢的探索實踐,已經為我們開辟瞭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各級領導幹部,要讀書學習,尤其要閱讀一些文學作品。他明確指出,“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這無疑是對中國古代詩教傳統的發揚光大。而且,此論將情、志、人三者有機統一於對古典詩歌精神氣韻的學習與鑒賞實踐,為涵養人格魅力、提升幹部素質,乃至增強執政能力、提高靜電除油煙機價格治理水平,尋找到瞭又一條有效的修養修為之道。

遙想當年重慶談判時期,毛澤東的一首《沁園春·雪》,引發國統區轟動效應,震怒蔣傢王朝,傾倒社會賢達,畢現幫閑文人窘態與醜態,所謂筆掃千軍、能頂百萬兵之喻,亦不為過也。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領袖人物的詩詞創作實踐及其作品,至今仍然散發著感人至深的思想、藝術與人格的魅力,即是對詩教傳統生命力及其現代轉型可能性的最好註腳。

持之以恒的國學經典名著教學,包括詩詞歌賦鑒賞,對於幹部提升自身修養水平,提高執政能力,乃至增強文化自信和對國傢的文化認同感,能夠發揮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梅敬忠)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106356&encoding=UTF-8&data=AC9mNAAAAAcAAB8IAAAAAQAt5a2m6K-X5L2_5Lq64oCc5oOF6aOe5oms5b-X6auY5piC5Lq654G156eA4oCdAAAAAAAAAAAAAAAuMCwCFDHm2vjqI015egN4lUIG9ITHin_EAhQIxVyDoEK9ub6agTkB0SPMvHtMC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106356&encoding=UTF-8&data=AC9mNAAAAAcAAB8IAAAAAQAt5a2m6K-X5L2_5Lq64oCc5oOF6aOe5oms5b-X6auY5piC5Lq654G156eA4oCdAAAAAAAAAAAAAAAvMC0CFQCICU3VwIQKcDgMz9eDBBlS94mjFQIUTv9sgz6Sfz2IrRBlVABogBTWWpA.&siteid=7 512F59CA568BB2D0
arrow
arrow

    dvr559bd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